《无主之地》电影扑街,又是片商干预惹的祸?

言之有理

作者:三明

发布于2024-08-19 09:58:44 +订阅

  噔噔噔!官宣已9年,并于21 年开拍的《无主之地》,最近终于在美国上映。

  不过“噔!”,形容的不是观众的喜悦——终于可以在大荧幕上一睹“潘多拉”豪侠们的风采啦!而是粉丝慕名而来,却经受近两个小时折磨后的心有余悸。

  导演Eli Roth,又一次在他熟谙的恐怖领域大放异彩。似乎每个放映厅,都在那102分钟内,成为其成名作《人皮客栈》中的恐怖刑房。

  当然,以上只是戏谑的说法。但戏谑之外,电影《无主之地》的成绩确实不容乐观。

  1.1 亿美元的制作预算,只换来首周880 万美元的美国国内票房。在35个国家上映,目前也仅收获2120万美元的总额。

  在观众席收获冷淡之后,影评人连忙为影片献上火辣辣的大礼——烂番茄新鲜度9%。一些影评人甚至毒舌:这片子,一无是处。更加客观的imdb,也只愿意给片子4分的评价。

  噔噔噔!耕耘类型片数十年的狮门影业,这回真是阴沟翻了船。

  结合影评人们的评论,我们大致可以描绘出《无主之地》的失败肖像。

  电影的许多方面都缺乏水准。作为一部游戏改编电影,它没能将原作的激进战斗风格发扬光大,动作场面发挥不善。

  《银河护卫队》“组团冒险”的结构,似乎被吸收,但完全达不到后者的水平。人物的个性、目标,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,塑造得不够到位,缺乏说服力。

 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,《无主之地》的特效缺乏质量,模糊、泥泞、难以辨认;人物卡通化的服装,更是与布景格格不入。

  票房与口碑双双扑街,这该由谁背锅呢?

  目前的一种流行说法是:都因为制片方“过度干预”。

  资方强行补拍、删改成片,强行将原本以R级规格制作的电影项目,扭转到更赚钱的PG-13级。好好的片子,才变得如此平庸、乏味。

  于是,《无主之地》的喜剧成分,被迫变得幼稚且吵闹,这与原作的“屎尿屁”风格十分不符。

  本片武术指导Jimmy O'Dee,也在接受Screen Rant采访时表示:前期拍摄时,电影一直向着R级的方向发展。

  Eli Roth也在其中加入许多他嗜好的血腥内容,甚至有时还嫌这种场面不够。但“发生了很多事情……很多事都是在后期制作中发生的。”

  这似乎间接坐实了资方的罪名。

  但回顾Jimmy的采访,我们也不难发现:Eli Roth在前期拍摄的过程中,实际上获得了相当高的自由度。这位“武指”甚至用“放手去做”,形容资方的态度。

  可能资方一开始,也期待Eli Roth的“酷刑”风格,能在《无主之地》的世界观下大放异彩。而后期的“过度干预”,并不在计划之内。

  支撑这种“可能”的,有两个重要背景。

  一、小众赛道起家的狮门影业,向来对小众类型片甚至邪典电影,拥有极高的包容度。

  他们不仅极早地注意到温子仁,注意到他导演的商业价值。让公司名与《电锯惊魂》这部影史必有席位的小成本奇迹,绑在一起。本片导演Eli Roth成名作《人皮客栈》,也由狮门影业负责发行。

  本就是导演老东家的资方,看到影片中的“过激”内容,会感到不满?不够符合市场定位?

  二、根据worldofreel,狮门影业决定修改影片的重要契机是,前期拍摄杀青后的内部试映。该网站主笔、资深电影记者Jordan Ruimy,也猜测:也许是电影粗剪版在内部试映期间反响不佳,才让高层决定修改。

  电影的前期拍摄工作,早在2021年6月便已完成。但高层拍板修改后,三年间,十几位编剧曾加入过该项目,以至于主要编剧选择化名“出镜”,不承认这是他本人的作品。后期制作的三年过度耗时,也被Jordan Ruimy比喻为“后期地狱”。

  而PG-13级版本的敲定,最早也只能追溯到,2023年1月时《死侍1》导演Tim Miller,被确认为项目补拍工作的负责人。

  一年半的时间里,项目发生过多少变故,我们很难知晓。但编剧的多次更换,似乎也证明转向PG-13是一个过程,而非高层强加的一个确定方向。

  虽然并不能排除,修改或是修改引发的项目混乱,是片子凉凉的主要原因。但Jordan Ruimy的猜测,也算有鼻子有眼儿。

  另外,导演Eli Roth在B级片领域的成绩,虽然相当能打,出道以来,凭借“酷刑色情”的风格,收获不少拥趸。可他充其量也只是个“二流导演”。

  尤其近几年开始涉足主流后,其导演综合能力的平庸尤其凸显。18年上映的动作电影《虎胆追凶》,烂番茄新鲜度仅有18%,是该网站统计的Eli Roth导演作品中,评分倒数第二的一部。

  谁是第一呢?谜底当然在谜面上啦。

  最后,“过度干预”的论调,不难看出近几年网络舆论的影子。尤其是#RestoreTheSnyderVerse,即““释放施耐德导演剪辑版本运动”。虽然这场运动,甚至被部分影迷抬到“载入史册”的地位,可笔者认为:它的作用,受到相当程度的夸大。

  因为归根结底,“扎导版”的成功放出,是因为华纳想要引流,将话题流量引向旗下流媒体平台HBO Max。

  最终决定权在华纳手中。#RestoreTheSnyderVerse扮演的角色,可能并没有一些人想象得那么重要。

  且更负面的是。社交软件本身碎片化、高流速的特征,相当鼓励人们对直觉的依赖。个体只是一个红心或转载,一句简短到缺乏意义的评论,甚至只是一次浏览。

  只需要一个附带关键字的#,就能获得极强的舆论参与感。这些参与不需要多么深入的自觉或意识。

  与其说是,舆论是博弈,不如说是一场有关势均力敌的幻梦,与悲剧。

分享到:

APP精彩推荐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